配资炒股论坛如果此时承认他们是隐患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——·前言·——
朱允炆站在祖父病榻前,提出了那个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。
展开剩余87%朱元璋沉默了三息,最终只留下一句模糊不清的指示。
他知道,朱允炆将面临的挑战,不仅仅是外敌的威胁,更是那些穿着亲情外衣的铁血亲王。宫门紧闭,风雨将至,局势将变得越来越险恶……
马皇后去世,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,皇位空悬,朱元璋别无选择,只能让朱允炆继位。然而,这个年轻的皇孙早早便意识到太多,他的提问也显得过于早熟。
朱允炆十五岁进宫学习,耳边充斥着的是一套严苛的规矩和鲜血淋漓的故事。蓝玉的兵权如何被收回?胡惟庸是怎样在一夜之间倒台的?在朱元璋面前,一个字说错的人又是如何瞬间消失的?这些秘密,朱允炆已经心知肚明。
在朱元璋的临终时刻,朱允炆问道:“外有敌,叔父可御;若叔父反,如何处之?”
朱元璋凝视了孙子许久,最终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留下了含糊的指令:“以德怀之,以礼制之,礼不行,再议。”
这番话听起来平淡无奇,实则将问题推到了未来的帝国身上。朱元璋深知,自己不能在此时点破那个敏感的答案——他曾亲手封了十三个儿子为亲王,建立了所谓的“藩屏天下”。如果此时承认他们是隐患,那便是在自毁根基。
朱元璋晚年,性情发生了巨大变化,心狠手辣,杀伐果断。不仅清洗了许多功臣,还不断削弱亲王的势力。
宁王朱权多次请求调动军政职务,但朱元璋始终不予批准。朱棣麾下的几位将领也被无故贬职,有的甚至下落不明。
然而,这并非朱元璋准备收手的信号,而是为削弱叔王们的军力做的铺垫。
时间太紧,朱允炆继位时,最北的燕王朱棣仍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边防兵团,坐镇北平,兵强马壮,号令天下。
朱元璋曾暗示:“若燕王造反,不得轻杀,应以礼让之。”这一温和的指令,后来成了朱允炆左右为难的死结。
朱允炆登基不到一年,便决心解决“叔王的心腹大患”。
然而,他没有按照祖父所说的“先礼后兵”行事,而是听从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,准备一举吞下五个亲王的地盘。
削藩的行动极为迅速,短短几个月内,周王被废除,湘王自焚,齐王、代王、岷王相继被拿下。这一系列动作如同拔除杂草,干净利落。
然而,朱允炆犯了三个致命错误:
第一,他将朱棣放在了最后。削藩的策略是“先易后难”,但他忽略了这一策略给了朱棣整整一年的准备时间。
朱棣表面看似疯癫不羁,实则暗中屯粮练兵,结交旧部,准备大计。
第二,他动了朱棣的弟弟朱权。
宁王朱权并无反叛之意,性格温和,喜欢读书和作画,治地方宽厚有度。
然而,朱允炆认为“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”,于是他先对朱权下手,削弱其势力。这样一来,朱权的中立立场被彻底破坏,间接推向了朱棣一方。
第三,他的将领几乎都是“废将”。
朱元璋晚年大肆清洗武将,像蓝玉、傅友德等名将要么被诛杀,要么被削权。到了朱允炆手里,剩下的将领如耿炳文这样谨小慎微的老臣,或像李景隆那样名门子弟,却毫无实战能力。
朱棣耐心等待着机会。“靖难”这一名号原本是朱元璋为清除“祸乱朝纲之臣”而设定的政治口号。
朱棣打出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表面上是为替侄子清除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等朝中小人,实际上是直指南京。
朱允炆原本想通过文官的方式来治理王权问题,却忽视了:藩王握有兵权,根本不能靠文官的理性来解决。
这个帝国依然被秦制的枷锁束缚,而这些枷锁里却充满了宋人式的做派,最终导致了血流成河。
靖难之役爆发的那一年,朱棣四十岁,朱允炆二十三岁。
一个久经沙场,掌握北疆兵力的王子;一个身处深宫,不懂兵法的年轻皇帝。
这场战争,注定是一边倒的局面,但朱允炆却不愿退让。他记得祖父曾说过“不伤叔侄之礼”,却忘了,朱元璋坐稳江山,正是通过断绝伦理关系,强硬崛起的。
永乐元年,北平,冬夜。
北风吹过城墙,哨兵紧了紧披风,刚打个哈欠,忽然听见角楼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朱棣披上铠甲,剑挂腰侧,眼中布满血丝。
这一夜,他终于不再装疯卖傻。
朱棣从小就习武,他深知朝堂与战场两者的不同规则。他明白,文官注重礼制,而武将关注刀枪。
他也清楚,削藩是朱允炆无法绕开的难题,谁先动手,谁就能主导局面。
朱允炆废除了五位亲王,但留下了朱棣未动。不是顾及亲情,而是因为他忌惮北方强大的兵力。他试图派人“代为巡视北地”,实际上是在试探朱棣的虚实。
朱棣当场接见了钦差,席间狂笑不止,甚至指着墙壁大喊:“有妖怪!”
这一出装疯卖傻的戏演得极为逼真,朝廷相信了他。
然而,钦差回京后,朱棣立刻换甲出兵,秘密召集旧部,准备先发制人。
他的起兵口号是“清君侧,诛奸臣”。
表面上是替侄子清除朝中小人,实际上直指南京。
第一场战役就定下了整个局势的基调:朱棣奇袭大宁,绕过正面防御,直接打击李景隆的后方。
朱允炆调集了耿炳文守河防、李景隆守中线。耿炳文虽然守得稳,但不敢出击;李景隆率领的十万大军,却在初战中大败,辎重丧失,自己只得退守保定。
南京震动。城内,文官们仍在争论是否派使者议和。
朱允炆犹豫不决,不知道应当以“皇帝”身份压制局面,还是以“侄子”身份劝说亲叔。
朱棣步步推进,军纪严明,收买人心。此战不仅要赢得胜利,还要赢得舆论。
当朱棣兵临通州,朝廷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。黄子澄建议再削宁王的兵权,彻底封锁北地,结果朱权最终投向了朱棣。
此时,南方的军队已疲惫不堪,战线绵长,兵员不足,财政也面临透支。
朱允炆手中,竟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配资-正版炒股软件-十大炒股配资平台-无息外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